adtop
金财网 > 财经

不靠研发靠销售,医药行业的通病何时了?

www.041799.com|时间:2017-12-15 09:15|责任编辑:叶子琪|来源: 搜狐   阅读量:19234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王牌专栏,20年专注港股,金融名家齐聚,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号。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反对巫术治病,善于汲取前代、民间经验,始创望闻问切中医诊断法,是为医祖扁鹊;少时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精通针术和灸法,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是为外科鼻祖华佗;一生走遍深三老林,了解中草药特性,终成不朽之作《千金要方》,是为药王孙思貌……

中国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从神农尝百草的混沌时期到中草药集大成著作《本草纲目》问世的封建社会末期,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一直秉承创新、自强的精神,奔走在世界制药、治病行业的前沿。但遗憾的是,到了近代,因为八国联军侵华及长期的军阀混战,导致我国医药发展陷入了停滞局面。累及当下,受到独特行业环境和市场关系的影响,我国医药企业开始剑走偏锋:不靠研发靠销售。

康哲药业(00867-HK)就是这样一家另辟蹊径而异军突起的企业。

“异军突起”的康哲药业

康哲药业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立足中国面向医院全科室推广的专业医药企业。截止2017年上半年(1-6月),康哲制药业实现营业收入 26.86 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 23%;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8.04亿元,同比增长 23;实现基本每股收益为 0.32 元,中期每股派息0.13 元,分别同比增长23.1%、22.9%。

追溯近十年,康哲药业业绩也呈现出一个高速增长的态势。

康哲药业近十年中期溢利增长情况

受到良好业绩助推,康哲药业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股价扶摇直上,并于昨日盘中创历史新高达17.26港元/股,相较今年年初的12港元左右,涨幅近42%。总市值突破400亿港元大关,与复兴、石药、华润等制药巨头同等位列港股市值十大医药股行列。

康哲药业股价走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深入分析该公司业务模式后,发现其收入并非来源于自主研发的产品,通过权利控制和独家代理合约所获得产品的销售额,占公司总营收的99.3%。

虽然自诩为“专注于专利创新药品的研究,通过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将为人类健康带来重大意义,同时也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集团自创产品销售额不足1%,销售费用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研发费用。这样一来,基本可以认定康哲药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销售别家产品,并非自主研发。

“销售见长”的康哲药业

强大的销售网络是康哲药业立足市场的基石,但背后凸显的是公司在“拿药”方面的远见与步步为营。

2016年,康哲药业获得波依定在中国进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并为关联公司西藏药业购买依姆多资产提供担保,经配售后持有西藏药业36.83%股份,为其单一最大股东。

2015年,康哲药业获得西藏药业诺迪康的独家代理总经销及推广权,收购希力药业股份并获得了丹参酮在中国市场的独家代理经销及推广权,与DKSHI订立资产购买协议,购进慷彼申和喜辽妥在指定国家或地区的资产。

康哲药业购得英国Beacon Pharmaceuticals Limited产品琥珀酰明胶注射液、德国Pharma Stulln GmbH公司的施图伦滴眼液、瑞士Novartis的产品兰美抒片和溴隐亭片、英国Norgine产品默维可?,及上述产品在中国市场的资产。

2012年,康哲药业向北京亚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购买茵莲清肝颗粒等产品为期二十年的中国市场独家销售权。

2011年,康哲药业收购天津普瑞森医药贸易有限公司(于2011年10月24日更名为天津康哲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部股份。

2010年,康哲药业获得亿活在中国的独家推广及销售权。

2008年,康哲药业获得新活素、西施泰、莎尔福在中国的独家推广及销售权。

2006年,康哲药业获得施图伦滴眼液和肝复乐在中国的独家推广及销售权。

2002年,康哲药业取得黛力新、优思弗在中国的独家推广及销售权。

拿到这些产品的销售权,相当于呃住了利润的源头,套用直接学术推广模式和代理商推广模式,康哲药业很快将销售范围覆盖到全国超44000家医院及医疗机构。

所谓的自主研发,从康哲药业财报来看,基本沦为鸡肋。2017年半年报期间,康哲药业共计支出销售费用5.98亿元,占销售额比例为22.2%,较去年同期增加1.1%。除此之外,行政费用和财务费用也都在财报中有所体现,唯独对于研发费用只字未提,有点耐人寻味?

轻研发,重销售,中国医药行业现状

康哲药业的现状折射出了中国整个医药行业的现状:轻研发,重销售。大家都在绞尽脑汁向医院卖药,却没有人脚踏实地研发新药。

纵观2016年几家知名制药企业的研发费用支出,其中,超过10亿元的仅有恒瑞医药一家,在2亿元至1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复兴医药、白云山、华润三九、长春高新、华东医药、普洛药业6家;研发费用在1亿元至2亿元之间的的企业有哈药股份、华润双鹤、东阿阿胶、华北制药、新华制药、安图生物6家。

相较2015年,研发费用有所增长,但就整个行业而言,比重依旧很低;和国际上的大型制药企业相比,更是差距甚远,“轻研发、重销售”的风气仍然盛行。

2015/16财年,全球药企研发投入排名中,诺华以90.02亿欧元的研发费用位居榜首,折合人民币超700亿元,是恒瑞医药的近十倍,估计比我国整个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还要多。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罗氏和强生,研发投入86.4亿欧元、83.09亿欧元,折合成人民币也在700亿元左右。

正是对研发的重视及高投入,才使得上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较大的话语权,并走在了行业前列。反观我国企业,多数都因为惧怕新药研发成本高、耗时长,期间风险较大等不利因素,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卖药上,导致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研发能力越来越弱,只能以获得药品的代理权为谋生手段。

曾经的医药大国,有过璀璨的医药研发历史,及医圣、药圣、外科鼻祖、儿科鼻祖等一大批光辉人才,就这样逐渐被甩在了行业末端,不知道老祖宗们泉下有知,会不会唏嘘长叹。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搜:行业,行业 收藏
精选
adr03